大印文化-与世界同行,“每一天”都是新的
大印文化:口才训练的五条途径

来源:大印文化

发表时间:2021.12.29
【文章导读】大印文化认为:自身途径是口才训练中所有途径的落脚点。任何有志于提高口才水平的人, 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开放, 人们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活动日渐频繁。当今, 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口才, 既是社会交际的迫切需要, 又是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表现。然而, 良好的口才并不是人们生来就有的, 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训练的结果。下面是大印文化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口才训练的五条途径,欢迎借鉴参考。

一、家庭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直接、普遍、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口语运用的场所。一个要想在社会的言语交际中具备良好口才的人, 首先应当从自己的家庭训练开始。由于家庭成员都是自己的亲人, 怎么说, 说好, 说坏, 没有什么顾虑说得不好, 还可以得到家人的纠正和指点。

一个人的口才并不是与他的年龄、学历成正比的。有的人年纪不轻, 学历也不浅, 可却迂呐口拙, 语无伦次。有的人年纪不大, 学历也浅, 可却能言善辩, 巧舌如簧。如秦始皇时岁的孩童甘罗得拜为上卿, 就是因为其出色的口才。他居然说动了连丛相吕不韦也说不动的张唐相燕, 又游说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其口语运用的技巧, 让今人也赞叹不已。因此,家庭途径的训练, 应当从孩子开始。

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 口语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它在早期阶段变化很快, 对以后的口语运用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 孩子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是在岁时就已具备的, 有是在岁至岁具备的, 某余才来自岁至岁。可见, 孩子的早期口才训练何等重要。

口才训练

二、学校途径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而且也是训练口才的场所。比起家庭来, 学校是口才训练的一条更为系统、全面、规范、深层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 我们的各级学样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 这种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能以书面形式应付各种考试, 即使有些许口语表达的机会, 基本也只体现在机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上, 很少有让学生自如地进行口语运用的训练。因而, 学生走出校门, 置身社会时, 往往在口语表达上显出十足的书呆子气, 不懂得怎样以口语来实现社会交际。从素质教育的要求上说, 这当然是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为改变这种现象, 学校应当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除了要求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外, 还应当训练学生具备必要的口才。这种口才训练,应当从基本的开始形式上包括咬字吐音、语法规则、逻辑要求、社会规范, 内容上诸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主动提问、向人道歉、与人打招呼、彼此交谈、拒绝别人、请求别人、关心别人、争论、求职、迎客、送客、求助、反驳、斥责、演讲等等。不同的学校, 都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 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口才的训练, 使之日后跨出学校时, 能以良好的口才去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其实, 利用学校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早就注意到了。在《论语先进》中, 孔子就在课堂上启发、鼓励他的学生自如地以口语表达自己的志向, 他说“ 平常你们总说不了解我呀现在假若有人要了解你们, 那你们怎么办呢” 在子路率先说出自己的志向后,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有“ 你怎么样” 待冉有说了之后, 又问公西华“ 你怎么样”等公西华说完, 又问曾哲“ 你怎么样” 曾哲慢吞吞地站起来说“ 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所说不一样。”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各人说各人的志向罢了。”曾哲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后, 孔子马上表态说“ 我赞成曾哲的说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退出以后, 曾哲又问孔子“ 他们三位讲得怎么样”孔子说“ 也不过各人自己的志向罢了。”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出孔子是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才, 为了达到让学生敢讲话、多讲话的目的, 他鼓励启迪、循循善诱,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②学校途径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有两项不容忽视的方式, 这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能训练学生的吐字、发音能力, 背诵能训练学生的识别、记忆能力。并且, 朗读和背诵还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朗读的材料可以宽泛一些, 背诵最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诗、词、曲、句、段、篇。

口才训练

三、社会途径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人们的口才训练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只要不禁锢自己, 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广阔天地里得到口语运用的学习和实践。一般说来, 与社会接触越多, 口才能力越强。不断的可尽使交际者得到口语运用的锻炼, 知道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 应当说什么和怎么说从中摸索运用规律, 总结成败经验。久而久之, 良好的口才也就应运而生。孔子说过“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着而改之。” 我们在口才训练上, 理应如此。

四、传媒途径

社会生活中, 传媒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但作为一种相对家庭、学校、社会而独具特色的口才训练的途径, 这里所指的是大众传媒。诸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因特网、报纸、杂志、图书、资料等等。按照加拿大学者迈克努罕“ 媒介是人的延伸” 的观点, 上述大众传媒, 仍然是人口才运用的表现。如广播是人的听觉的延伸, 书报是人的视觉的延伸, 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延伸。这与家庭途径。学校途径和社会途径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只不过运用形式不同罢了。因此, 口才训练中, 收听广播、观看电视、阅读书报等活动, 也可以认为是与播音员、主持人、演员、作者等构成了言语交际的关系, 从他们的言语表达中, 同样可以获得口才运用的启迪、借鉴、帮助和教育。有志于口才提高的人, 是不能忽视这些大众传媒的训练途径的。

当今, 大众传媒日益普及, 尤其是电视的进人千家万户, 使它成为人们所能拥有的最亲近、最具体的言语运用传播媒介。电视中的说话人播音员、主持人、演员、采访者、被采访者、新闻者、报告者、谈判者、发言者、领导者、新闻人物、犯罪嫌疑人等等, 其表达的内容、方式、神色、姿态、动作, 都无不可能地对观看电视的人产生影响作用。只要存心进行口才训练, 就可以去琢磨、分析, 从中吸取有益的因素, 摒弃不足的成分。就是没有人出现的电视画面, 只要有声音体现的言辞,其传媒作用也是存在的。

所以, 有志于提高口才水平的电视机前的观众, 都不要放弃这一良好的传媒途径。

五、自身途径

良好的口才是一种能力。任何一种能力, 都需要主观的勤奋与努力。前面所说的家庭、学校、社会、传媒等途径, 都是外在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最终起作用。一个人要训练自己的口才, 归根到底得靠自身。外因再多、再好, 自身不愿去学习和实践, 不肯去摸索和钻研, 要想有一副能讲会说的好口才, 是绝不可能的。

自身途径训练的关键是要敢于实践, 知难而进, 越是不善口语表达, 就越要爱说、多说越是难说的, 就越要去说。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 良好的口才, 才有诞生的可能。自己不善口语表达, 羞于启齿, 畏首畏尾, 就永远无法提高表达的水平。大印文化认为:自身途径是口才训练中所有途径的落脚点。任何有志于提高口才水平的人, 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