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印文化
发表时间:2018.10.28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共同学习,不一定能共同在道上行;能共同在道上行,未必能在道上真正立得起来;能在道上立得起来,也未必通达道上的变通。”
感悟:孔夫子对学习、修行提出了几个阶段,有的人可以一起学习,但是不见得可以一起追求大道。现在的学习环境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比如说寺庙,现在的香火都挺旺的,每逢初一、十五都是人山人海,想找个磕头的空隙都没有,刚刚插上去的香烛,一会就因为香烛太多,不得不一大把一大把的香烛丢入火炉中焚烧了。但是在这么多的香客中,有几个是真正信佛的呢?要是给他讲佛教的道理,恐怕大多数都听不进去,他根本就没有兴趣了。
大家在一起共学共修,表面上都是在一起,但有不少人都是滥竽充数,要想让他能够真正有所提升是不可能的,因为彼此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其中真正能够在道上行的可能也就只有贤人七十二了;然而就是这个贤人七十二也只是个号称,通过司马迁《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以及《论语》中有名有姓的也远不足七十二。也许当时确实有七十二贤人,但是在以后的历史中能够积淀下来的、对历史有所影响的,也就只有那么几位,如子思、子夏、子路、颜渊、曾子、子贡等,其余大多数学生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可以说孔夫子这里把人的结构以及学习的程序说得非常透彻,有的人可以共学,但是要想让他在道上行就未必做得到。
那怎样学习才更有效呢,小编推荐你不妨来大印文化学习李万博老师的演讲口才落地咨询会,融合国学智慧与NLP心理学智慧让你敢说、会说、爱上演说!成为一名出色的超级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