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印文化-与世界同行,“每一天”都是新的
上台讲话为何恐惧?大印文化为你揭开恐惧的“秘密”(一)

来源:大印文化

发表时间:2018.10.05
【文章导读】想了解更多上台恐惧、紧张原因,就来大印文化《总裁演说思维》落地咨询会。李万博老师帮你真正解决“不自信”这个千古难题,成为一位出色的超级演说家!

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我国古代将人们的情绪归纳为“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恐惧正是其中之一。李万博老师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恐惧的本能。适当、适度的恐惧是必须的,它可以激活人类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比如,正是基于对疼痛刻骨铭心的恐惧,人们会主动地保护肌体免受伤害,规避疼痛;正是基于对黑暗根深蒂固的恐惧,人们想方设法地寻找光明,才学会了保存火种、发明电灯,才有了点亮暗夜的万家灯火、五彩霓虹……

李万博

我们说,正是恐惧激发了人类的潜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不适当、不适度的畸形恐惧也广为存在,在畸形恐惧面前,人类会显得异常渺小、无能为力,只能任其摆布。因而它制约着人们应激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人们的身心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活动有百害无一利。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当众演讲呢?根据万博老师多年的演讲实践经验,我们把造成当众演讲恐惧的原因归纳为以下:

一、约定俗成的角色期待“角色”本来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提出了社会角色理论,指出只要是社会成员,都要承担、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比如父母、子女、领导、员工、专家、教师、运动员,等等。

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和听者都知晓并明确这一角色期待的内涵,大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来衡量演讲者水平如何。正是这种角色期待,使当演讲话者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形成了由于害怕“讲不好出丑”而导致“不敢讲”的尴尬与无奈。可以说,当众演讲的“怕出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演讲者的期待,该心理被过度放大,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恐惧点”。

大印文化

二、盘结于心的挫折经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虽然坎坎坷坷、跌跌撞撞、不断遭遇挫折的人生才是正常而充实的人生,有的人在遭遇挫折后,出于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刻意回避挫折,将受挫的情绪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由于这种情绪体验只是被暂时的“遗忘”,挫败和沮丧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和疏导,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情绪结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或场景,挫败的感觉、不自信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再次呈现出来,并遏制人积极主动的行为,产生强烈负向影响。

超级演说家

之所以害怕当众演讲,是因为以前在当众演讲的过程中遭遇尴尬。或许是学生时代演讲中一次难堪的忘词,或许是工作后某次讲话时一次重大的口误,或许是别人对其吐字、发音、仪表等等的嘲讽,或许是别人对其所讲内容明显的不屑一顾……在这种种挫折体验面前,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上处于相对弱势,由于害怕再次遭遇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于是产生了对当众演讲莫名的恐惧和不自觉地抵触、逃避心理,形成一种“挫折经历——消极情绪——恐惧心理——新的挫折经历”的恶性循环。所以,曾经的挫折经历,特别是遭遇挫折后消极的心理走向,就成为害怕当众演讲的另一个心理结点。

想了解更多上台恐惧、紧张原因,就来大印文总裁演说思维落地咨询会李万博老师帮你真正解决“不自信”这个千古难题,成为一位出色的说家